close

Screen Shot 2016-07-30 at 下午7.58.47.png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關於英國文化, 我覺得很受教, 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想法~

英國在歷史上曾是強權國家, 但是到了二次大戰之後,
漸漸地在世界舞台上失去光環, 在各項發展上都不及美國, 人口, 經濟, 文化,
都被名氣大的美國所覆蓋。但是這幾年, 英國文化開始又在各國發光, 為什麼呢?


在1950年的英國, 其實非常的窮困, 社會上階級制度明顯,
老鼠的兒子與能一輩子在鼠窩, 成龍成鳳是不可能的,
但是到了1960的後期, 社會上開始有一股風氣, 老鼠的孩子不安於在鼠窩,
他們想要打階級制度, 這群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披頭四,
從貧民區出來的他們, 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來表達他們的憤怒,
只好用音樂來表達對於社會不滿, 一種想要突破現境的無力吶喊,
而這份無力感受到世界的認可, 當然披頭四再也不是鼠窩裡的孩子。
在1960-70時代,這總成為一種風氣, 英式搖滾就此產生,
音樂不再是娛樂, 代表的精神, 改變了英國文化,
要突破階級制度的唯一方式,就是展現自
我的特質。

唯有找到自我的特質, 將其放大, 才可能從社會中自由。
所以英國的人, 很愛搞怪, 也是因為這種風氣, 創出許多令人驚艷的不可能。

如哈利波特的作者, 一個單親媽媽, 住在愛丁堡的貧民區中,
想要突破現實, 想要成功, 她用自己的聲音, 寫出一個孤兒,處處受到欺負的小男孩,
慢慢蛻變成人的故事, 其實也是她所希望的, 希望可以這本書可以逃離貧窮,
其實這書剛剛發佈時, 她與出版社沒有自信讀者會買一個女人寫的書,
用了J.K類似男人的筆名。
當然, 在J.K成功的蛻變之後, 她目前的財產,多過於英女皇。

然後愛麗絲超級喜歡的Adele也是倫敦貧民區的孩子,
16歲就寫出第一首歌, 29歲目前就有上億的身價了,
當然成功不是有錢, 但是這些人成功的逃離現實的枷鎖。

讓我很有感觸想分享的是, 身為家長, 我們的責任,
我覺得不是要求孩子成績第一, 在任何功課都是完美的孩子,
可以說36國語言, 我們應該是鼓勵他們自身的創意, 讓他們無可取代,
就算劍橋 哈佛畢業又如何, 如果他們不能找到自己的聲音, 那就是罐頭孩子,
與大家都一樣, 人生的成功不是錢, 但是知道這輩子想要做什麼, 確很重要,
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歡的, 人生才有意義。以後世界的趨勢都是有錢的更有錢,
窮得更窮, 但是想要打破這個枷鎖, 就要學習英國文化,
發覺自己的聲音(特質), 然後將它放大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momAlice 的頭像
    QmomAlice

    ~海漂的愛麗絲~

    Qmom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